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党建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1814

刘延东

同志们:

这次咨询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探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路和举措。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高校改革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全面提高质量的30条意见和2011计划实施方案两个主文件和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实践育人、研究室培养机制改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等9个相关文件,提交这次会议讨论。这些文件涉及的都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意见。刚才6位书记、校长作了发言,听后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前不久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的回顾了我们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突出了道路问题、方向问题、宗旨问题,突出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突出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七一”讲话是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高等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用讲话精神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导高校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把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与此同时,要发挥高等教育战线理论阵地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应有的贡献。

424,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紧紧扣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问题,对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深刻阐述。这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对高等教育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部署和要求,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具有里程碑意义。讲话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都非常强,体现了中央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深刻把握,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宝库,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讲话内涵十分丰富,我主要从九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一,讲话凝炼了我们党对中国大学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办学理念。通过回顾清华大学百年发展历程,总结提炼了大学发展“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

第二、讲话阐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特殊定位。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央对高等教育重要地位和应有贡献的新的重要论断。

第三、讲话强调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极端重要性。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一论断把质量问题提到了关系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讲话高度概括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强调要把提高质量“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提出了“四个必须”的努力方向(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

第五,讲话提出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职能。立足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顺应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趋势,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任务,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的功能,体现了对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重大贡献。

第六,讲话提出了以协同创新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新要求。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这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

第七,讲话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新的推进思路。从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的高度出发,提出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这体现了中央对高等教育总体布局的战略思路。

第八,讲话强调了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从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出发,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三个紧密结合的殷切期望,即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价值目标,也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根本要求。

第九,讲话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关键作用。着眼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这一论断充分表明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等教育战线必须把各项工作的重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来,全力以赴把提高质量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成好。

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规划纲要颁布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一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10大试点全面启动,部署了50项教改重点任务和425个国家级试点,其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试点有228项。二是把十大发展项目细化为37个子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32个,剩余5个项目今年内启动。三是落实4%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做出全面部署。四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十大举措。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五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教育部与北京等27个省份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各省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六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七是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得到加强,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90%以上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以“国培计划”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八是人们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开始建立。正在研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加大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支出力度。可以说,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部门各单位支持教育形成了新合力,社会各界对教育发展的分歧少了、共识多了;争论少了、期待多了,社情民意正在向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一年多来,高等教育战线也积极行动起来,按照纲要的要求,围绕提高质量,理清思路,创新机制,加强薄弱环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力度加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的需要,修订国家学科专业目录,增设新兴学科和紧缺专业,比如140所高校新设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推进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对非“985”、“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扩大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2011年专业学位占录取硕士生总数的31%,比2009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艺术学上升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将对促进艺术繁荣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出了多样化的改革探索。有19所高校参加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担任“拔尖计划”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三是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有序推进学科设置权和研究生院设置权下放,将二级学科设置自主权交给学位授予单位;将学位授权审核从全面授权,改为按国家需求的学科领域进行有限期授权,放权58所研究生院自行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四是校企、校际、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创新。有30所直属高校与行业领先企业或大型企业,共建了383个设在企业的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初步建立了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批教师被派往企业工作,获取工程实践经历。一批高校开始探索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比如,长三角地区高校加强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联合攻关等方面的合作,重庆6所高校建立重庆市大学联盟,中国矿业大学联合10余所高校组建“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北京邮电大学等10余所行业背景高校提出建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探索高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途径。五是高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贯彻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在国际形势复杂、外部不稳定因素对高校影响加大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高校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社会大局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总的看,一年来各地、各高校通过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形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气象。

但是,综合各校各地的情况,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进展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对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深刻,没有把质量提高到“生命线”的高度。一些高校工作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缺乏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一些高校改革的动力不强,担心改革有风险,存在求稳怕乱的心理。一些高校在落实规划纲要上投入的精力和资源不足,领导忙于日常事务,资源没有很好整合起来。

可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总书记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和现实针对性的。

首先,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从“大”向“强”迈进成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这一进程充满着风险和挑战。而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高端人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有一个大的提升,要求涌现出更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国家要强,大学必须强。大学强的标志就是内涵和质量的提升。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殿堂、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作为国家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中有加快提高办学质量,才能真正承担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

其次,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期盼。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2002年突破15%2010年达到26.5%,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样的转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对“上好大学”的期盼变得更加强烈。由于我国实现大众化的时间短、步子快,与快速增长的规模相比,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我们的理念、机制、方法还没完全跟上,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学与管理等改革步伐明显滞后,走内涵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和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第三,这也是加快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都大幅度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重要共识就是,扩大入学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质量保障成为高等教育最关键的问题。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在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中,也都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举措,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本来就有较大差距,如果在新一轮各国竞相部署提高质量的进程中不能迎头赶上,差距就会被拉得更大。

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把总书记提高质量的要求转变成具体的思路、政策和实招,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要求。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思路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真正推动高等教育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一,完善提升大学功能。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了“四个必须”的要求,体现着大学的四大功能,指明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向。

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一个整体。每项功能都对提高质量有重要影响。哪项功能薄弱,那个方面就会成为制约质量的短板。各高校应从本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出发,对四大功能的现状和实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找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特别是文化传承创新是首次提出,过去许多学校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多数还没有从大学功能的高度来部署。希望各高校立足校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认真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内涵,提升文化自觉,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新贡献。

大学的四大功能是相互支撑的。在四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创新是引领。四大功能应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比如,在人才培养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发挥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各高校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把握好四大功能的辩证关系,构建相互支撑、形成合力的新格局,实现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大学的四大功能是有重点的。大学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因此,人才培养是大学功能的核心,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都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现在有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人才培养功能没有放到首要位置。这种现象必须扭转。

第二、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我国有2700多所高校,类型和层次各不相同,一方面每所学校要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另一方面在宏观上要科学布局,达到整体优化。目前,一些高校热衷于追求升格、盲目设置热门专业,政府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中也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高校发展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办学特色不明显。同时,区域发展不协调、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按照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实际、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优化调整结构,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在规模上要稳定存量、用好增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显著增长,今年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3%以上。今后,要相对稳定办公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招生规模的增量进行合理安排,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继续教育、展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在结构上要适应需求、优化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学科专业结构方面,下一步继续实施“985”、“211”工程,都要突出重点学科的地位。同时,要面向所有高校,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等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方面,主要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特点,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方面,今后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扶持地方优势学科专业,促进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使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定位上要突出特色、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管理是克服办学同质化现象的有效途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分类体系,科学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引导每所大学各安其位、各展所长。高校自身也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根据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这方面,教育部要通盘考虑全国的情况,省政府也要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做出科学安排。特别是要突出学科导向,加强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引导学校注重特色、办出水平。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要按照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的要求,以科学的质量观指导人才培养,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实现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跃升。

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名师上讲台、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助教制度、师生密切互动等,在实践中效果非常好,要坚持和传承下去。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好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有所谈化。现在一些教师存在浮躁之风,有点甚至认为围着讲台转没有价值,不认真备课、上课,致使教学水平下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要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知名教授要为新生开课,在这方面要有一些硬约束。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教学与科研要良性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学生在科研中学习,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书记、校长要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前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创造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建立多种主体联合培养的模式。实施“四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要深入探索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比如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教师双聘等。要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目的就是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各学校要结合实际,进行系统探索,形成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中的短板。近年来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这一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渠道不多、投入不够,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新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在服务人民中做出贡献。实践育人包括实验、实习、社会活动等,首先要把实验而后实习做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动手。各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分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标准。要从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支持,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社会活动时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势,支持鼓励大学生参加支教、“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扶弱助残等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推进试点学院改革。这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其实质是选择一些学院作为“高校改革特别试验区”,采取特殊政策,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创新。要通过试点学院这一平台,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治理结构、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改革,创造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探索新的途径。这是一项新事物,要科学论证、精心组织,防止一哄而上,确保有序开展、取得实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要加快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组织名校名师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及社会开放。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都推出了开放课程、公开课程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最近几年一些高校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深受社会的欢迎。今后要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放和共享。

第四,推进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拥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但由于存在各方面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彼此封闭等体制机制障碍,带来效益不高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这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高校依托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将围绕重大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大研发和应用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互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培养一批拔尖优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组建优秀团队,积聚创新资源,承担重大任务,攻克一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创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协同创新对高校是一项新课题,各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区域的联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国际重大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国家创新团队的主力阵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第五,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是稳步、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纲要已明确了制度建设的大思路,各项试点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当前要下力气在两个方面进行公关,力争尽快取得突破。

要积极稳妥地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这项改革是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着力点。推进这项改革,不是因循原有管理模式,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简单地进行权力划分和转移,而是构建一个职能明确、权责一致、充满活力的新体制,真正做到监管有序、活而不乱。教育部要研究制定《关于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这项工作。要深入梳理到底有哪些制度、哪些政策限制了高校自主权的发挥,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职责范围。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率先转变职能,该管的一定要管好,该放的一定要放给学校。对高校来讲,要按照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要求用好权,增强运用自主权提高办学水平的能力。

要完善符合高校特点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体制建设,保证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快制定大学章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问责机制,逐步形成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制度。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学生组织的组成原则、权利、职责以及运行规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各类学术组织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咨询与决策作用。通过扩大社会合作来支持高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要认真总结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组建模式和经验,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的长效机制。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党委与校长、行政与学术、学院与院系的关系,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第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核心是提高教师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高度重视师德要求。当人民教师首先要师德师风好,能够以自身品行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现在总体上看教师的师德是好的,但确有少数教师事业心、责任心比较差,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树立良好导向,引导和规范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要引导教师热爱职业,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带领学生健康成长。把师生关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标准,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保护者。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现在不少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比较注重学历层次和留学背景,对教学能力重视不够,教学培训跟不上,使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强。要围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开展教师的教学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集体备课,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要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推动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一共134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占63%。要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通过实施“”、“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等,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的力度。

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要重视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国家正在推进和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各地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住有所居,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

对教师既要关心爱护,也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健全晋升、聘任、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第七,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加强评估是加强宏观管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对于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在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强化对高校的评估评价和监督。要立足我国实际,把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建立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多样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

学校要加强自我评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建立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促进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检查的常态化。信息化。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鼓励与专门机构和社会评估机构的合作,探索引进和参与国际认证评估。在工程、医学等专业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比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生达到430多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规模的32%。加入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将对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接受全社会监督。评估结果都要以适当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985”“211”高校要带好这个头。要研究年度质量报告公布办法,对这项工作加强指导。政府要制定评估工作政策、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建立与“管办评分离”相适应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统筹、指导和监督评估工作。总的来讲,对高校的监督工作应该加强,使高校接受师生、政府、社会和专业机构多方面的监督,真正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告诫全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

TOP